“潺”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chán(第二声),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,部首为“氵”(三点水),总笔画数为15画,笔顺为点、点、提、横折、横、撇、横撇、竖钩、横、横撇、竖钩、提、横撇、竖钩、横,五笔编码为INBB。作为典型的形声字,左边“氵”表义,与水流相关;右边“孱”表音,读音与“孱”(chán)一致,直观体现了汉字“因形求义、由声知音”的构字规律。
      “潺”的本义为“水流声”,《说文解字》明确记载“水声也”,最常见的组词是“潺潺”,用以模拟水流的轻柔声响,如“溪水潺潺”;另一常用词“潺湲”则指水流缓慢流动的样子,《楚辞·九歌》中“横流涕兮潺湲”便用此义,既写水流之态,又暗喻情感如流水绵延。古籍中“潺”还可指特定水域,《水经注》记载“涪县有潺水”,指今四川绵阳境内的潺水,体现其在地理命名中的应用。
      “潺”在古典诗词中是营造自然意境的常用字。唐王维《相和歌辞·祠渔山神女歌·送神》中“山青青兮水潺湲”,以“潺湲”勾勒山水相映之景;宋魏野《留题浐川姚氏鸣琴泉》“琴里休夸石上泉,争如此处听潺湲”,将泉声与琴声对比,凸显自然之音的灵动;宋赵彦龄“一溪带郭静潺湲”则以“潺湲”写溪水绕城的静谧意境,可见其在文学中多用于描绘水流的声与态。
      在现代语境中,“潺”的使用仍以“潺潺”为核心,常用来描写轻柔的水流声,如“山谷间泉水潺潺”“小溪潺潺流过田野”等,为景物描写增添听觉层次。除文学描写外,“潺”还保留在地名中,除《水经注》记载的潺水外,部分溪流、村落仍沿用含“潺”的名称,延续了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。此外,“潺淙”“潨潺”等衍生词虽不常用,但在古籍阅读或古典文学研究中仍需掌握。
      “潺”读chán,本义为水流声,通过“潺潺”“潺湲”等词活跃于古今语言中,既是描绘自然水景的基础词汇,也是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。准确掌握其读音与含义,不仅有助于理解汉字构字逻辑,更能体会语言中自然之美的表达,让“潺潺流水”的意象在读写中更显生动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