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芗”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xiāng(第一声),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,部首为“艹”(草字头),总笔画数为6画,笔顺为横、竖、竖、撇折、撇折、撇,五笔编码为AXTR。作为典型的形声字,其字形上半部分“艹”表义,与植物或香气相关;下半部分“乡”表音,读音与“乡”(xiāng)完全一致,繁体写作“薌”,体现了汉字“因形求义、由声知音”的构字规律。
      “芗”的本义为“谷香”,即谷物散发的香气。《说文解字》明确记载“芗,谷气也”,《礼记·曲礼下》中“黍曰芗合,粱曰芗萁”的表述,进一步说明古代用“芗”区分不同谷物的香气特质。除谷物香气外,它还指用于调味的香草,如紫苏、荏等,古人烹饪时用这类香草增添风味,《礼记》中“雏烧,雉,芗无蓼”的记载,便体现了其在古代饮食中的实用价值,由此衍生出“芗脯”等词,指用香草烹制的香美肉脯。
      “芗”在古籍中常通“香”,泛指各种香气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“芬薌以送之”、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“微闻薌澤”中的“薌”均通“香”,表示芬芳的气味。此外,它还有通“响”的罕见用法,如《汉书·扬雄传》“芗呹肸以棍根兮”中的“芗”通“响”,指声音传播,不过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。
      在现代语境中,“芗”的使用虽不广泛,但仍有特定场景。作为地名,福建省漳州市的“芗城区”最为知名,这一命名延续了古代“华薌”等地名中“芗”与地域文化的关联。在文化领域,福建地方戏曲“芗剧”的名称也源自“芗”的香气意象,象征艺术的感染力;部分人名中使用“芗”字,取其“清新芬芳”的寓意,传递美好期许。
      总之,“芗”读xiāng,本义为谷物香气,后延伸为香草、香气等义,在古籍中常通“香”,现代多用于地名、文化领域。这个看似生僻的汉字,既承载着古代饮食与植物的智慧,又通过地名等形式延续着文化生命力,准确掌握其读音与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