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乩”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一种占卜方式,核心是通过特定仪式“沟通天人”,借助工具(如乩笔、沙盘)呈现“神明指示”,进而解读吉凶、答疑解惑,“乩”字本身便有“占卜、问神”之意,“天”则强调其与“天意、神明”的关联,是古代民间应对未知、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文化行为。
      天乩的核心形式是“扶乩”,操作时通常需2-3人配合:一人或两人手持“乩笔”(多为木制、竹制,下端呈尖状),笔尖轻触沙盘或米盘;仪式开始后,操作者自称“被神明附身”,手臂随“神意”摆动,让乩笔在盘中划出文字、符号或诗句,称为“乩文”;另有专人记录乩文,再由“解乩人”根据文字内容解读寓意,比如预测农事收成、解答家庭难题,或是指导婚丧嫁娶的吉日选择,整个过程带有浓厚的仪式感,常见于古代村落、寺庙的祈福活动中。
      天乩在历史上的流行与民间对“神明干预”的信仰密切相关,明清时期尤为盛行,上至文人雅士、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参与记录。明代《万历野获编》中便记载过民间用扶乩问科举功名的案例,清代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也收录了不少关于乩文解读的故事;部分地区还会在特定节日(如春节、端午)举行集体天乩仪式,将其视为“祈求年景顺遂”的重要活动,但不同地域的仪式细节略有差异,比如南方多用水沙盘,北方部分地区则用细米盘。
      从本质来看,天乩的“灵验”多源于心理暗示与巧合:乩文多为模糊、多义的表述,解乩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读,容易让参与者产生“对号入座”的感受;而操作者在仪式中可能因心理暗示出现无意识的动作,看似“神意驱动”,实则是自主意识的隐性表达。现代视角下,天乩并非科学的预测方式,更多是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,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      “天乩”是古代民间以扶乩为核心的占卜仪式,通过乩笔划写乩文、解读神意来应对未知,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文化心理。如今虽不再作为实用的占卜工具,但作为民俗遗产,它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、民间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,理性看待其文化价值而非迷信其“预测能力”,才是对这一传统现象的合理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