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乾坤”一词最早出自《周易》,是八卦中最核心的两卦,“乾”为天,“坤”为地,这是它最本源的含义。在《周易·系辞》中,有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”“乾为天,为圜,为君,为父;坤为地,为母,为布,为釜”的记载,清晰界定了二者的象征——乾对应天、君、父等具有主动、刚健特质的事物,坤对应地、母、布等具有包容、柔顺特质的事物,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哲学中“天地”的基本概念。
      从属性来看,“乾”代表阳,象征着运动、变化、刚健不息,就像天空永恒运转,孕育万物生长的动力;“坤”代表阴,象征着静止、承载、包容万物,如同大地默默承载生命,提供生长的根基。这种“乾阳坤阴”的对立统一,是传统哲学中万物生成的核心逻辑——认为天地相交、阴阳调和,才能衍生出世间的一切事物,小到草木鸟兽,大到社会秩序,都可纳入“乾坤”的范畴去解读。
      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,“乾坤”逐渐从“天地”的本义延伸出更广泛的含义,最常见的是代指“整个宇宙”或“天下大局”。比如成语“扭转乾坤”,指的是改变艰难的局面,这里的“乾坤”就是“大局、形势”的意思;“朗朗乾坤”则用来形容天下太平、秩序井然,“乾坤”即“天下”。在日常语境中,也会用“乾坤”形容事物的整体,比如“袖里乾坤”,原指道家术士能在衣袖中容纳天地,后来也用来比喻人有深藏不露的本领或广阔的胸襟。
      说到底,“乾坤”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符号,它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认知,也融入到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。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“乾坤日夜浮”(杜甫诗句),还是日常对话里的“定乾坤”,都能看到这个词的生命力——它既保留着古老的哲学内涵,又能灵活适配现代语境,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下表达的重要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