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子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个年份,干支纪年以“十天干”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“十二地支”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两两组合而成,每60年为一个完整循环,称为“一甲子”,而甲子年正是这个循环的开端,具有“起始、新生”的象征意义。
      要确定具体哪一年是甲子年,需结合公历年份与干支纪年的对应关系。近代以来,明确对应的甲子年有1924年、1984年,未来则有2044年、2104年等。比如1984年,这一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进入甲子年,当年出生的人属鼠(地支“子”对应生肖鼠);往前推60年,1924年也是甲子年,往后推60年,2044年同样会是甲子年,以此类推,每间隔60年便会出现一个甲子年,这是由干支组合的固定周期决定的。
      需要注意的是,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起始时间不同,甲子年的开始并非公历1月1日,而是农历正月初一(部分观点以立春为分界)。比如1984年的公历1月1日至2月1日,仍属于上一个干支年(癸亥年),直到1984年2月2日(农历正月初一)才正式进入甲子年,因此判断某一年是否为甲子年,需结合农历日期,而非单纯看公历年份。
      推算甲子年也有简单方法:若已知某一个甲子年(如1984年),想找其他甲子年,只需在此年份基础上加减60的整数倍即可。比如1984+60=2044,1984-60=1924,1924-60=1864,这些均为甲子年。这种周期性规律,让甲子年成为干支纪年中最易识别的年份之一,也正因如此,“甲子”一词常被用来指代60年的时间跨度,比如“年过花甲”便指年龄超过60岁。
      总之,甲子年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公历年份,而是每60年循环一次的干支起始年,近代常见的有1924年、1984年,未来则有2044年等。只要掌握“60年一循环”的规律,结合农历起始时间,就能轻松确定不同时期的甲子年,理解其在传统纪年法中的特殊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