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常有“本命年不能结婚”的说法,这种观点多源于“本命年犯太岁”的传统认知——民俗中认为,本命年时个人生肖与值年太岁地支相同,气场易“叠加波动”,可能导致运势起伏,因此觉得此时结婚易遇不顺,比如婚姻生活出现摩擦、筹备过程遭遇阻碍等。但实际上,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,更多是过去人们对未知运势的一种担忧,而非必须遵守的规则。
      从民俗起源来看,“本命年不宜结婚”的说法,本质是将“犯太岁”的笼统担忧与婚姻这一人生大事绑定。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极高,婚礼筹备复杂、涉及家族关系,人们希望婚姻从开始就“顺遂无虞”,于是便将“本命年运势可能波动”的顾虑延伸到婚姻上,形成了这样的说法。但随着时代发展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婚姻的走向与年份无关,关键在于两个人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目标、是否能互相包容理解,以及是否做好了承担家庭责任的准备。
      现实中,许多在本命年结婚的夫妻,依然拥有和睦美满的家庭。他们的婚姻幸福,并非因为“避开了本命年”,而是因为在婚前充分沟通、婚后用心经营——比如共同规划生活、遇到矛盾及时化解、尊重彼此的差异。相反,即便在非本命年结婚,若两人缺乏默契、不愿付出,婚姻也可能面临挑战。可见,“本命年”只是一个时间标识,无法决定婚姻的质量。
      是否在本命年结婚,终究是个人与伴侣的选择。若对民俗说法有顾虑,可通过双方沟通达成共识,比如用理性态度看待“犯太岁”,将更多精力放在婚礼筹备的细节、婚后生活的规划上;若不在意民俗,则无需被这种说法束缚。毕竟,婚姻的幸福与否,从来不是由“是否在本命年”决定的,而是由两个人的感情基础与经营能力共同铸就的。